第三卷 荷兰之旅 第一百四十三章 胜利大逃亡(二)(2/3)

作品:《我是后卫我怕谁

洲人的身体吗?这不明白着只有非洲人才能具有的柔韧性吗?没等我减速完全,人家一个急停,紧跟着一拉球。身体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向,就这么直接必过了我地冲击,当然也就避免了紧随其后的抢断。要是在这个地方就直接放铲的话,不光会给对方一个前场任意球之外,还会给自己挣得一张黄牌,这么远的距离对于爆发力极强的我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距离。转身。加速,跟上。纠缠。这四步曲我练习了已经不是一天俩天了。身子靠上去,用胳膊板住他的身体,手在抓住他的衣服,之后就是最后一个环节了,下脚。

这套所谓地“降凤一八摸”已经让不少大牌前锋饮恨了,卡赫塔尼也不例外,直接绊到我的脚上摔出去了。我没有继续下一步地动作。因为裁判的哨音已经响了,沙特队前场任意球。

看了看那边的新加坡裁判,我初步估计这场比赛的执法程度是相当严,就这么一小点根本算不上什么的小动作居然被他发现了,而且还是在边裁没有举旗的情况下,从身后看出的端倪。一个字,真牛!

没有辩解什么,反正也没有掏牌。我这人就是坦诚,做坏事没被发现那就偷偷地感谢一下上帝,作坏事被发现了就象个男子汉一样坦然去接受。在球前磨蹭了一会,拖延了一段时间,等我们的防守阵型基本上摆成的时候,我再快步向后跑去。准备第二拨的防守了。

不知道该说沙特队的教练是老狐狸还是实在太保守了,即使是前场的任意球,他们也在后面留下了足够的防守人员,看来对于我的大脚长传,加前面几个前锋边锋地快速启动这个战术,他是相当害怕呀。

从我自己对后场自由人的理解上,当然不会有什么固定的盯人或者固定的防守区域,看了看禁区左右的沙特球员,我的目光锁定了俩个极其危险地人物。不过很郁闷的是他俩站的比较开,弄的我俩个眼珠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一个就是沙特队的中卫塔克尔。另外一个就是他们前锋中的另一个安巴尔。身披17号球衣的安巴尔是85年生人,是目前沙特队中年龄最小的球员。不过年龄小,不代表个头小。1米85的他具有超强地冲击力,在0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一场沙特队客场对阵韩国地比赛中,这小子攻入了唯一的一球。

极具弧线地任意球开进了禁区,相比较盯人来说,爱说风头的我第一选择还是直接把这个球给破坏出去,不管最终到底是沙特队的谁顶。最终和我一起起跳的是安巴尔,身高差不多,弹跳也差不多,为唯一能胜出就是意识和速度,最短时间内把速度提到最快,利用起速的冲劲让自己蹦的更迅猛一下。不要说什么以大欺小的,虽然无论是年龄还是个头,我都比他大一些。

按里来说,这种被我破坏的球在阿贾克斯的比赛中肯定是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了,可是最终还是被浪费了……小肇拿球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转移,而是选择了往前带走几步,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之后,他没有选择长传和直塞,而是分给了从那边插上的郑聪开始小范围配合了,这是第二个失误,等郑聪在把球往前塞给杨楠影的时候,中国队的反击机会已经没有了,杨楠影无奈的尝试了一下硬撼,无奈防守稳固的他根本没给他往前继续杀进的机会。

已经准备启动的温暖狠狠的摇了摇自己的脑袋,我知道他是顾忌场上情况,没有办法这会卖出来。我都能猜出他心里想说的话,无外乎就是“就这水平,就这意识,还准备去欧洲呢,到了欧洲还不被人骂死、打死。”

经过了适当的调整,中国队的进攻也开始逐渐步入了正规,郑聪的表现比我想象的要很好,其实他的职责说简单也简单,拿到后卫的倒球之后,想中路渗透的话,就几个人打一下小的配合杀进去,前面还有杨楠影和温暖照应他呢,想偷点懒的话,就直接把球分到边路,无论是左边的季予还是右边的陈寒枫都能用速度把沙特的边路搅和搅和,最终是内切还是下底就看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要说难也相当难,什么时候打中路渗透。什么时候打边路,什么时候先中后边或先边后中,这不光需要超强的大局观和视野,还涉及到经验和灵气等很多东西。郑聪地表现说及格也只是因为他可以把球分出去,至于分的好不好…………

沙特再一次的快速反击,这次是直接在他们的后场把杨楠影给合围了,他们在快速向前突击。而我们则是正好相反,快速往回跑组织防守。唯一例外就是我,我留下了杜猛往回慢慢的后扯准备着呆会造越位。

我则是往前赶,根据上一次沙特的反击来看,他们还会选择从小肇这边突,而如果不打二过一或者二过二的配合地话,估计单兵作战很难利落的通过小肇那一关,毕竟小肇最拿地出手的就是防守和定位球。

慢慢的游荡。在卡利里拿球一刹那顶上去,这个“非洲人”也有着出色的身体柔韧性,身子靠实,球往后一拽护住球。本想再野蛮一次,不过转念一想,这个新加婆裁判执法的尺度那么严,要是再野蛮下去,也许有吃牌的可能。于是开始在后面骚扰。突然间感觉这小子要转身,第一念头就是“你转我也转”,继续贴着你。结果这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是后卫我怕谁 最新章节第三卷 荷兰之旅 第一百四十三章 胜利大逃亡(二),网址:https://www.88gp.org/40/40311/201.html